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0471-5211278

新闻中心

让农业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发布时间:2018-09-26  浏览次数:6582次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国内外正在进入信息产业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农业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我国农业物联网在挑战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相关机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形势上有“三看”

一是看势头:朝气蓬勃。

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呈现多样化,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已经包括农田、气象、设施环境、病虫害、预测预警、农机作业、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前两年在以色列看到叶绿素等生物本体检测传感器,今天我们有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开始破题。很多新技术过去只能在发达国家看到,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加快研究开发,并逐步推广应用。

参与企业越来越多,正日益成为农业物联网的动力点,成为科研、应用、产业化相结合的一支生力军。企业力量壮大了,必然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开发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与此同时,农业物联网具有点多面广、形态复杂、种类多样等特点,其快速发展必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

应用体系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物联网传感技术由初级向上发展,特别是在生物本体感知、系统开发、大数据挖掘等方面成效显著;农产品的质量追溯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实时采集和传输技术、认证平台、预警模型、终端产品的开发;农产品流通方面取得新突破,制定了电子标签信息分类和编码规则,初步构建了物流信息和电子交易管理平台;科研团队、企业家团队有了新的发展,很多科学家、企业家开始关注农业物联网领域。社会参与度不断拓展,这些势头很鼓舞人心。

二是看机遇:正逢其时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全球化趋势下,农业物联网恰逢其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机。

顺应信息化的大潮流。要让物联网有效的促使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方面赶上和带领世界产业发展。汪洋副总理指出农业信息化要弯道超车,要消除城乡鸿沟,特别是亲自部署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目前,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也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作来做。这些为农业物联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顺应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农业物联网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规模化经营、实施粮食健康战略等方向,准确把握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的新形势、新方向、新要求,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型,所以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为农业物联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中就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物流的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支持,如果没有信息化,没有物联网,就谈不上现代农业物流,农业物联网在这方面的应用潜力不可限量。同时,有机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不断进步,也为农业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从整体而言,当前农业物联网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后必然会在这块土壤上成长起参天大树,并为所有致力于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化的有志之士,创造出巨大的发展机会,关键看能不能把握住,能不能静下心来,创新创业。

三是看挑战:困难不少。与国外以及国内工业、商业等其他领域相比,我国的农业物联网整体上正处在初级阶段,差距比较明显。我国农业物联网仍处于初创时期,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产业应用尚未形成规模,普遍存在应用规模小、分散、各自为战局面,应用技术不成体系,推广应用没有规模化,物联网应用进入生产经营主体活动的还不普遍。

关键技术和产品匮乏,农业物联网应用多在环境信息感知和数据传输环节,终端的智能控制应用环节较少,尚未形成农业物联网感知、传输、控制的应用“闭环”。

农业知识模型亟需加强,农业物联网发展已形成部分海量数据,但基于平台数据资源的细分和数据挖掘尚未开展,应用效益和效果大打折扣。

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滞后,大型公司介入性不高,农业专用传感、控制设备等物联网技术产品难以实现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高和后期维护保养服务无法保障。

发展的政策环境亟需加强,迫切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鼓励消费需求和民营资本进入,推动农业物联网快速发展。

深刻把握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

农业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处在边试验边示范的阶段,需要深刻把握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人、机、物是物联网的有机组成,其中人是核心,机是手段,物是对象。农业物联网更加注重人机物三位一体,只有做到人、机、物的优化配置和统筹协调,才能实现人机物一体化发展。

二是生命体数字化特征。农业物联网的作用对象大多是生命体。生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是农业物联网的核心环节。只有从农业对象的生命机理角度出发,研究、模拟农业生命体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其生长、发育及其变化规律,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准确控制。

三是应用体系社会化特征。物联网是一个相互融合、动态开放的网络社会。农业物联网面对的信息空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更加纷繁复杂,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而且更要关注农产品质量、农民生活等社会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农业物联网的社会化特征,着力解决社会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在感知农业、管理农业、服务农业、提升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发展路径“三全”化特征。农业系统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庞大复杂系统。只有坚持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的“三全”化发展路径,充分考虑全生育期、全产业链、全关联因素,才能推动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

发展农业物联网需要树立五个理念

系统设计、突出理念。无论是农业信息化,还是农业物联网都是一个系统,要织成一张大网,才能发挥作用。就像人的血液,需要保持全身贯通,只是局部循环是不行的。但系统的设计又需要抓住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纲。要做到纲举目张,才能抓得住,推得进。

政府引导、企业经营的理念。政府不可能对发展农业物联网包打天下,唱独角戏。光靠政府和财政资金是不可持续的,关键是要依靠企业的力量。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企业有利可图。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企业的成功就是我们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检验标准,是打通“三农”事业信息化发展道路的关键。

需求导向、实用有用的理念。农业物联网归根到底是“三农”的需求、生产的需求、发展的需求,需求是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不接地气是没有前途的。要讲究经济效益,企业、科研单位都应深入一线,了解农业发展新需求、新特点,不断开发实用的新技术、新装备。

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理念。农业物联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发挥好地方农业部门的作用,农业部主要是负责制度设计,抓好监督检查。

重视健康、重在持续的理念。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需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需强化信息监管,做到可靠。

同时,要做到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毫不松懈地推进农业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物联网可在五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在农业资源的精细监测和调度方面,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精细的农业资源信息,配合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科学决策。

二是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方面,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

三是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方面,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作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科学管理。

四是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五是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采集跟踪,有效提高农产品仓储货运效率。

各方协力推动农业物联网成为三农的新力量

农业物联网有的美好的发展前景,希望各方力量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推动农业物联网呼和浩特物联网成为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一是加强理论创新。农业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怎样在机理上,将生物机理、生物性规律和信息化规律、电子学规律、市场学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和研究。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要强化自主创新,大力研发农业物联网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

三是加强应用创新。要适应农业规模化要求,大力开展规模化应用示范,继续抓好工程项目的实施,力争在农业、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加强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农业物联网发展成败的关键。要鼓励支持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相关企业参与到农业物联网工作中来,加快形成政企合作、市场化运行的推进机制。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兴安南路与包头大街交汇处中海蓝湾财富广场D栋402室 网址:www.nmgztkj.cn/www.nmztkj.com 电话:0471-5211278

内蒙古中天科技  设施农业技术重大创新  内蒙古智能温室    内蒙古日光温室    内蒙古畜牧棚舍    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公司动态     最新动态  

版权所有:内蒙古中天科技有限公司 蒙ICP备17003523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79号 电子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